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法式善与“西涯”
  • [摘要]“西涯”本指地名,位于明代李东阳京城故居附近,东阳因以之自号;清乾嘉时期,法式善居所与“西涯”毗邻,出于对东阳的仰慕,自号“小西涯居士”。法式善曾详考“西涯”旧址,寻访东阳墓址,为之赎墓田,修墓祠,撰碑文,并招友于西涯雅集唱和,征绘西涯图等。此类种种活动,既反映了东阳身后的影响,又展现了法式善的名士风采与清乾嘉诗坛雅集的真实画面。
  • 刘青山,刘月辉
  • 全文[ PDF 1406.0 MB ] 2015.2(1):33-43  共有 1931 人次浏览
  •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乡土小说里的风景及其“暗面”
  • [摘要]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风景已经不再是碎片化的点缀之物,而是蕴含着作者审美理想和创作观念的一个整体性存在。沈从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讲究自然风景的如画性及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对应性关系。沈从文这个时期所书写的“乡土道德风景”是对传统“比德”说的复归,也在一个“暗面”完成了对社会秩序的“自然化”处理。
  • 马新亚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33-44  共有 165 人次浏览
  • 神话的虚构并非历史的虚无
  • [摘要]神话作为产生于人类文明早期的口头传统,其本质是历史的记忆。有些研究者却从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念出发,否认神话对真实历史的反映。神话源于并反映客观真实的历史是不争的事实,神话叙事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真实”相比,更多地表现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在当今的中国神话研究界,我们应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自觉抵制神话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 王宪昭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33-40  共有 472 人次浏览
  • 论全面抗战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对书写内容、叙事模式、创作...
  • [摘要]由于边疆建设得到重视、知识分子得以深入并了解边疆等多方面原因,全面抗战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通过讲述“外来者”与“本地人”之间或冲突或融合的故事,前所未有地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与现实集中呈现出来,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这些作品延续审视族际异质性的文化叙事、呈现族内分野的阶级叙事而又开创了强调中华一体的国家叙事,奠定了共和国初期少数民族题材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作为他者言说而非自我表达的跨族别书写,全面抗战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文学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 王学振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33-42  共有 559 人次浏览
  • 地方性知识:少数民族文学的认知与传播功能
  • [摘要]地方性知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特征。认知功能是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最具标识性的功能。传播功能是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的重要功能。以地方性知识为特征的少数民族文学的认知功能与传播功能关系密切,形成认知下的传播与传播中的认知二者间的动态关联。认知下的传播更多涉及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动机,蕴含着本民族如何更好地被他民族认知和理解的传播诉求。
  • 曾斌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33-38  共有 346 人次浏览
  • 天井寨侗族傩戏中的“三国戏”:侗汉文化交融举隅
  • [摘要]天井寨侗族傩戏中的“三国戏”把关公作为重要人物,取材广泛、来源多样,经过改头换面、移植嫁接,在话语体系、表演风格、情节情境设计及思想情感表达中都融进了侗乡习俗,融入了侗族百姓思想情感,实现了汉族文化与侗族文化的交融。
  • 吴 波 姜莉芳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33-40  共有 271 人次浏览
  • 博物志中动物生命之人类影像
  • [摘要]当今世界,“生态危机”向人类社会拉响了警报,“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保护与人类同属的“生物圈”已经不再是一种道义上的宣传,而上升到关乎人类自身命运重大问题的层面。作为与人类相同、相共、相融、相属的生命体,“生物世界”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反映、反照、反思、反省自我的镜子。人类通过生物世界中诸如原型、母题和属性等叙事与表述,让人类反观自我,起到“生命影像”观照作用。
  • 彭兆荣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33-40  共有 315 人次浏览
  • 论藏族胜迹文学的叙事策略——以《甘丹平措林胜迹志》为例
  • [摘要]藏族文学传统对于自然与人文艺术景观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诠释与观览方式,这些书写形成了胜迹志体裁。在藏族文化语境下探讨胜迹文学整体的创作目的与叙事结构,并以觉囊·多罗那他的《甘丹平措林胜迹志》为例,可在文本叙事策略中为平措林寺艺术空间的历史创造提供解读的可能性。
  • 姚 霜
  • 全文[ PDF 0.0 MB ] 2021.6(39):34-44  共有 342 人次浏览
  • 从神话到现实:民族文化中的动物与灾害关系及当下意义
  • [摘要]神话与现实在时空上相距甚远,但是它们在逻辑上有着某种联系。灾害神话中的动物是解释这种逻辑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动物与人类一样,与灾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天地和万物起源到洪水神话、日月神话、人类再生神话、地震神话,再到现代社会中动物与灾害之间的关系,都显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深入研究动物在古今灾害中的处境对当代防灾减灾也有重要意义。
  • 李永祥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34-44  共有 437 人次浏览
  • 论金元赋体的转变
  • [摘要]元代科举考赋变律为古源于对宋金两代的反思。金代中后期,张行简知贡举 唯重格律,赵秉文欲矫正此弊而未能完成。金元之际,元好问以理论表达和创作实践批评律赋, 倡导古赋。元代前期,郝经提出屈骚汉赋为《诗》之变体,乃赋之典范。王恽则推动科举考赋制度 的建立。元代律赋衰落,古赋振起,元好问师生群体对此转变有破旧立新的重要作用。
  • 余 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34-45  共有 260 人次浏览
  • 巴·布林贝赫整一性诗学体系建构综论
  • [摘要]文章围绕路径、场域及材料等话题,讨论了巴·布林贝赫的诗学研究历程,通过民间文学路径和精英文学路径,进入民族文学之场域,从个体材料、本土材料和公共材料中归纳、总结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学命题和范式,建构整一性诗学话语体系是其毕生坚持的主要学术方向。
  • 满 全(蒙古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35-43  共有 406 人次浏览
  • 论康熙帝的文治意图与《钦定词谱》的编纂
  • [摘要]康熙帝在推行诗教与乐教的目的下选拔了大量江南士人来编纂《钦定词谱》, 并以浙西派词人为主导。浙西词派所偏爱的词学文献成为纂谱的重要依据,该派所追求的醇雅 词学观念也随之渗入其中,促成了这一地域词学的官学化。这种政治与文学的互动缘于醇雅词 学观与清廷文治需求的契合,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词律的规范和词体地位的上升。
  • 吴晨骅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35-43  共有 443 人次浏览
  • 《乌布西奔妈妈》的史诗特点
  • [摘要]《乌布西奔妈妈》是一部流传于满族先世东海女真人中的英雄史诗,构成中国北方英雄史诗带的重要一环,并体现了鲜明的特点:阐扬了集体英雄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了浓郁的渔猎文化特色;彰显了突出的女性崇拜观念。她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史诗园林中独树一帜。
  • 郭淑云
  • 全文[ PDF 1240.0 MB ] 2015.1(1):36-44  共有 3582 人次浏览
  • 在历史记忆中重构传统———当代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学论
  • [摘要]在比较文学视野内,中国多民族文学的丰富与深度,是单一民族文学难以比拟的。与人口较多民族不同,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群体因人口较少、文化承载能力脆弱、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困难等问题层累,在全球化冲击日趋激烈情况下,他们的传统观念、归属意识、认同情结等渐趋凸显。作为对族群身分认同与建构的一种表意策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通过对族群历史的再叙述以重建传统,在重建传统中塑造族群认同的书写趋向日渐清晰,表述着一种典型的文化认同意识或身分确证情结。不过,过于强烈而直露的身分建构意识迫使族群历史成为被绑架的书写对象,陷入“题材决定论”的表面化叙述渊薮。
  • 李长中,代娜新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37-48  共有 1076 人次浏览
  • 清人选诗总集地域观念生成与“十五国风”重塑
  • [摘要]清人选诗总集将地域文学观念与“十五国风”相融并加以重塑。清代北方属于两周故地的区域,总集通过“十五国风”来加深文化认同;不属于十五国的区域,则将之类比清朝与周朝的崛起进程。南方的吴越文人认定当地是众风之首,位于楚地的文人则主张未入“十五国风”另有原因,体现出“十五国风”以及《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
  • 史哲文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37-47  共有 256 人次浏览
  • 论元人的送别集咏
  • [摘要]元人盛行送别集咏,见于任官、出使、求学、归隐等场合。参与的诗人在族群、身份方面具有多样化的特征。送别集咏反映了元代南北文学从割裂到融合的发展历程。元人充分发挥诗歌的交际功能,通过诗歌塑造理想的形象。把送别诗汇集起来编为总集,反映出元人对以诗交友的重视,同时也表明了诗歌是元代文人文化身份的标志。
  • 张建伟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37-47  共有 374 人次浏览
  • 当代满族女性文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
  • [摘要]历届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满族女作家作品形态多样,在形式、主题、内涵、风格等方面不仅有明显的差异性,也有内隐的共同性,一方面表征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则是文本中内隐着的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当代创新,这其中蕴含着个体女性创作者独特的审美主体意识,整体上又普遍呈现出多民族共荣共生的文化意识。
  • 黄晓娟 郑雪竹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39-46  共有 474 人次浏览
  • 文学民族志:民族文学的文化记忆与阐释功能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值得关注,即对地方性知识、边缘文化、弱势族群关注的作品越来越多,这些作品在对巫术、神话、宗教等的充分展示中表现了对"他者"的关注和认同。更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往往运用人类学的思想和手段,从书斋走向田野。
  • 朱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39-41  共有 280 人次浏览
  • “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
  • [摘要]以“妻的离去”为结局的中国民间幻想故事有着悠久的文本历史和稳定的结构传承,此类故事以异类婚配开始,以异类妻子离去告终,表现出女性从仙到兽的身分沉落及反抗心态。它们不仅叙说了婚俗转型过程中的夫妻纠葛,而且透露了中国人对待自然和无意识的隐秘心态。因此,“离去型”故事不仅构成了中国民间故事的一种特殊类型,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原型意义。
  • 黎亮
  • 全文[ PDF 1335.0 MB ] 2015.3(1):39-46  共有 1596 人次浏览
  • “边地奋木铎”:田炳生的康藏民歌搜集与译介
  • [摘要]田炳生所译《康藏名歌集》以其搜集歌谣之富,注解歌词之详,成为二十世纪 三四十年代康藏歌谣搜集、整理与翻译的代表。田炳生搜集、译介康藏民歌有三个特点:词、曲 兼顾;汉、藏双语记录;注重歌谣的文化信息,从而使其所搜集民歌保存了活态之“唱”。田炳生 对康藏一带歌谣的搜集、整理与译介,既是对歌谣学运动的接续与深化,又是用“文化”之器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 李国太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41):39-48  共有 212 人次浏览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